竹:不可一日无此君
2019-09-17 14:30:54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株洲新区客户端 | 编辑:周媛 | 作者:聂鑫森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7001

竹与梅、兰、菊,自古称为“四君子”。它志高凌云,虚心有节;四季常青,不避寒暑。竹叶、竹干、竹笋、竹根,或可入药,或可食用,或可制作农具、家具。竹既能供观赏,又有实用之效。在我国的大江南北,竹随处都能蓬蓬勃勃地生长。诗人吟咏,画家描绘,居家栽种,是我国最为人喜爱的植物之一。

唐代罗隐有一诗《竹》:“篱外清阴接药栏,晚风交戛碧琅玕。子猷没后知音少,粉节霜筠漫岁寒。”元代吴镇也有同名诗:“此君不可一日无,才著数竿清有余。露叶风梢承砚滴,潇湘一曲在吾庐。”清代“扬州八怪”中的郑板桥,画竹、咏竹的美术、诗歌作品极多,如诗《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》:“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。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”

魏晋时的文人、达士,对竹格外梦绕神牵。究其原由,其一,崇尚庄、老之说,导至“玄学”、“清谈”之风的流行,文人、达士注重归回自然,无不以清高、飘逸,有气节、不染尘俗为最佳境界,而竹恰恰具备这些特征;其二,竹不择地域,勿须精心侍护,自由自在,凌云直上,不畏酷暑寒冬,与当时的篾视礼法,倾心旷达、率真的社会情绪相吻合。

竹林七贤,为阮籍、嵇康、山涛、刘伶、阮咸、向秀、王戎。“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,肆意酣畅,故世称竹林七贤。”(《世说新语·任诞第二十三》)

竹,成了他们共有的文化符号,既公认于当时,也享誉于后世。

罗隐诗中说“子猷没后知音少”,是称王徽之死后,竹子的知音就少了。这当然是艺术的夸张,后世爱竹之人仍如过江之鲫。吴镇诗中的“此君不可一日无”,则是王徽之“何可一日无此君”的话稍作变化而已。

王徽之系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。

“任诞”一辑中,有关他爱竹的事略就有两则。其一:“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,便令种竹。或问:‘暂住何烦尔?’王啸咏良久,直指竹曰:‘何可一日无此君?’”

王徽之是个卓尔不群的人物,《中兴书》说他十分“傲达”。初为桓温参军,官至黄门侍郎。“性爱竹。”(《辞海》)他暂时借住在他人的空房里,也要在庭院种竹,因为他是不可一日无此君的!

“王子猷尝行过吴中,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。主已知子猷当往,乃洒扫施设,在听事坐相待。王肩舆径造竹下,讽啸良久。主已失望,犹冀还当通。遂直欲出门,主人大不堪,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。王更以此赏主人,乃留坐,尽欢而去。”

王徽之曾出行经过吴中,发现一位士大夫家的竹子长得很好。主人知道王徽之的雅好,就打扫好了并摆设待客的东西,坐在厅堂里等候。王徽之坐轿子径直来到竹子前,观赏、吟咏了好久。主人感到失望,仍希望王徽之看完竹子后能和他见面、叙谈。谁知王徽之看完竹子就要出门而去,主人忍不住了,命手下人关了门不让他出去。王徽之却因此而欣赏主人的不俗,便留下来,高兴地聚谈后再辞别而去。

宋代的苏东坡,也是爱竹之人,他曾说: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”清代的金农说:“虚心高节,久而不改其操,竹之美德也。”民国的经亨颐说:“千古淋漓君子魂。”

责编:周媛

来源:株洲新区客户端

  下载APP